訂/退閱

首頁 / 國際行銷 / 文章

【PRM 特派員 K 2025 現場直擊】凜冬中的火炬:在挑戰與希望中,看見台灣塑橡膠產業的堅韌之光

2025-10-13 國際行銷


 

睽違三年,全球塑橡膠產業的盛會——德國 K SHOW 再度盛大開幕。

 

這不僅是一場展示頂尖技術的殿堂,更是一面反映全球市場脈動的鏡子。今年的杜塞道夫,空氣中瀰漫著一股複雜的氣味:既有對 AI 新技術的熱切期盼,也夾雜著對未來景氣的審慎與不安。

 

市場寒氣瀰漫:回收與原料產業的「鉗形攻勢」

 

走訪展館,在與廠商三日的密集交流後,一個深刻的感受是,許多企業正背負著「孤注一擲」的期望來到這裡。市場的寒氣,首先吹向了回收與原料行業。

一位回收設備的業者透露,由於聯合國塑膠公約的談判進程屢遇瓶頸,加上美國總統川普現行政策對氣候議題的保守立場,導致政府補助縮減、關稅成本增加,美國市場的回收設備訂單幾乎在一夕之間急凍。這對高度依賴政策支持的回收產業,無疑是釜底抽薪式的衝擊。

與此同時,原料製造商則面臨著來自另一端的巨大壓力。由於中國國內市場內卷、產能嚴重過剩,不僅導致本次來德國參展的中國原料廠商規模龐大(約 130 家,幾乎與台灣不相上下),更引發了激烈的市場價格戰。

這股過剩的產能徹底打亂了市場行情,甚至出現「新料比回收料更便宜」的價格倒掛現象,直接衝擊了再生原料商的市場。因此,「再生原料」的推廣在回收產業自身原有的困境之外,又加上了來自低價新料的打擊,形成一場雙向夾擊的「鉗形攻勢」,讓相關業者備感艱辛。

 

買氣溫度計:人潮未及往昔,潛在買氣正在回溫

 

首先,從高昂的票價便能窺見 K 展的專業定位。單日票要價 €60 歐元(約 $2,140 TWD),三日票亦需 €125(約 $4,455 TWD),如此門檻確保了進場的絕大多數是目標明確的專業買主,而非走馬看花的普通觀眾。

然而,談到本屆展會的實際人氣,約八成的受訪廠商坦言,今年的買主數量確實無法與疫情前的摩肩接踵相比。即便如此,相較於疫情剛解封的 2022 年,生意卻明顯好轉,甚至能感覺到一股潛在的買氣正在緩慢回溫。一個有趣的轉變是,客戶的行為模式從過去的「坐下詳談規格、準備下單」,變成了更為謹慎的「廣泛探詢、情蒐比價」。他們積極地穿梭在各家廠商之間,蒐集最新產品資訊,購買意圖雖未立即兌現,但探詢的深度與廣度卻在增加。這股潛在的能量也帶來了驚喜,在如 Hall 14(吹塑)、Hall 16(吹膜)等專業技術館中,有廠商甚至在展期前三天就意外售出機台,獲得了超乎預期的成果。

 

► 此圖為第二天買主擠滿入口的畫面,後得知是因為打卡機壞掉造成大量排隊

 

相較之下,位於 Hall 12 的台灣館,雖然人潮在下午時段逐漸湧現,但走馬看花的比例偏高。館前巨大的印度廠商 Lohia 展位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視線。儘管如此,本屆貿協的努力仍值得肯定,不僅擴大了攤位規模,更精心規劃了產品展示廊道,讓各家廠商的特色製品得以集中呈現,吸引了眾多海外買主的目光,並安排了密集的採訪活動,極力為台灣廠商創造曝光機會。

 

台灣之夜:傳承的火炬,在牛排與啤酒中點燃

 

在所有理性的市場分析之外,最觸動人心的,莫過於週三晚上的「台灣之夜」。這場由貿協主辦的盛會,不僅有美味的牛排 Buffet、令人食指大動的「起司輪義大利麵」,更有台灣與德國啤酒盡情暢飲與互動遊戲,讓所有在異鄉奮鬥的台灣人與國際友人,都能在此刻放下壓力,盡情交流。

 

► K 展執行董事 Petra Cullmann 蒞臨台灣之夜

 

在觥籌交錯之間,我看到許多企業一代、二代創辦人,帶著他們的年輕接班人,一同穿梭在人群中,拓展人脈,交流心得。這一幕,讓我深刻體會到「傳承」的重量與希望。

面對全球戰爭、通膨、市場碎片化等不確定性,台灣廠商承受著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:中國的價格戰、日圓貶值帶來的成本壓力,以及歐美機械大廠在本土市場萎縮後,積極搶攻亞洲市場的威脅。理性上,所有訊號都在訴說著這個產業的經營越來越困難。

但要就此放棄躺平嗎?我想,在台灣之夜那晚,我看見許多人眼中那份想要傳承下去的火炬,給了我最直接的答案。

台灣,還沒倒下。我們,還沒放棄。

Jason


我是 Jason,綠色飛行員。專門處理國外買主需求,幫他們找到最優質的台灣塑橡膠機械製造商。身為 PRM 的特派員最喜歡出國參加展覽,感受國際市場的脈動與流量!


你可能會喜歡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