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川普關稅到疫情債:美國國債為何成了財政爆雷?
2025-04-24 國際行銷
在 COVID-19 肆虐後的混亂時期,美國政府就像一位在飛機失事前倉促搶修的技工,把整個財政工具箱都打開了。從紓困支票滿天飛、企業救助金瘋狂灑,到 CARES 法案橫掃預算規範,華盛頓祭出了它最熟悉的招數:借錢。而且不只是借一點點——而是一整波短期國庫券(T-Bills)海嘯式地湧出,就像一邊灌下一瓶瓶烈酒止痛,一邊假裝不會宿醉。
國債定時炸彈?川普關稅+疫情債正式引爆美國財政風暴!
風暴中心是聯準會,它手裡拿著一把叫做「無限量化寬鬆(QE)」的大砲。自 2020 年 3 月起,聯準會每個月就像華爾街黑色星期五特賣會一樣,至少買進 800 億美元的美國國債。短短兩年內,它的資產負債表從 4.2 兆美元暴漲到超過 8.5 兆美元。雖然這波操作短期內穩定市場,卻也埋下了更大的財政風險:數兆美元的國債幾乎同時到期。這根本是財政版的「疊疊樂」,而我們現在正拉出了最底下那塊。
2024–2025 債務海嘯來襲
快轉到 2024 和 2025 年——宿醉來了。光是 2024 年,就有 8.9 兆美元的美國國債到期——這不只是個數字,而是一座金融大山。至於 2025 年,根據不同計算,美債到期總額在 3 兆到 9.2 兆美元之間。無論哪一種算法,這都是一場再融資馬戲團。為什麼?因為短期債就像速食:便宜、方便、但吃多了會出事。
關稅反彈
再把川普的關稅政策加進這鍋煮滾的湯裡。表面上說是「保護美國就業」,實際效果卻像重擊產業內部,導致成本上升、利潤縮水。這些關稅不只打擊了外國製造商,也反彈到美國企業自己頭上,讓成本上升、利潤縮水。但故事還沒完——在幕後,一場更細膩的戲碼正上演。有分析人士指出,這套關稅制度悄悄地逼迫美國企業加強遊說、擴大政治捐款。學術研究顯示,與政治關係緊密的企業獲得關稅豁免的機率明顯較高。換句話說:「你越會打交道,就越能少損失」。(資料來源:Lehigh University、Washington Monthly、Public Citizen)
豁免不是人人有:政治關係才是入場券
話說清楚:沒有哪一份白紙黑字的備忘錄寫著「提高捐款就能免關稅」。但數據已經說明一切。豁免程序看起來更像是 VIP 貴賓室,而不是公平的申請流程——你認識對的人,才有機會進得去。
關稅收入 vs. 國債利息
至於關稅的實質財政威力?說白了,它比較像是仙女棒,不是炸藥棒。2024 年,美國的關稅總收入約為 900 億美元。乍聽之下不少,但別忘了,光是國債利息,美國一年就要付將近 1 兆美元。就像用零錢湊頭期款一樣荒謬——規模完全不對等。
那我們現在的處境是什麼?一場政治視覺與經濟現實之間的高空平衡秀。短債堆疊的滴答聲越來越大聲,而那些華麗的關稅政策——雖然看起來閃閃發亮——根本修不好這根引線。它們真正做到的,或許只是改變企業與華府打交道的方式——從「創新」變成「公關」。
國債炸彈什麼時候會響?
最終,這不只是數字遊戲,更是關於壓力、權力,以及政治如何玩弄國家財政的代價。如果這顆國債定時炸彈真的引爆,恐怕連國會山莊門外遊說者敲門的聲音也掩蓋不了它。